什么配资软件好用-金融时报丨王东升:农村金融着力传承服务“三
栏目:股票配资网站 发布时间:2024-05-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当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股票微配资,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体着力点。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特别是农村金融救助地域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匹配度更高。 但由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以及金融盈利能力和安全性要求等因素,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以江西省农村商业银行为微观调研主体,对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

实践与结果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成的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生、因农兴、因农强。 他们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近年来,江西辖内农村商业银行传承服务“三农”的发展基因,按照“产业振兴、生态宜居、文明乡风、有效治理、人民银行以乡村振兴银行职责,加大农村金融资源投入,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来源,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配置金融资源,加强涉农信贷供给

金融资源配置是乡村振兴要素集聚的基础。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业农村。 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江西辖内农村商业银行坚持支持“三农”和小企业定位,把服务“三农”置于稳定大局的背景下。经济发展,推动金融资源不断向“三农”领域倾斜。 截至2023年8月末,江西农村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597亿元,约占全省金融机构五分之一,连续多年实现稳定增长目标。 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坚持资源优先安排、贷款优先发放、服务满意度优先。 累计发放乡村振兴贷款超过5600亿元,充分保障乡村振兴信贷供给。

(二)落实普惠理念,降低金融服务重心

如何有效对接金融支持和金融需求、平衡供需,是推动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从供给侧看,要通过农村金融机构的合理布局,为财政资金流入农村提供便利的渠道,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度、可及性和便利性; 另一方面,从需求端看,要激活农村市场,培育各类涉农经营主体,增加其对财政资金的有效需求。 以江西省农商行为例,通过大力完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1500多个乡镇网点、14000多个金融服务站覆盖全省384万多名乡镇居民,有效将金融服务拓展到偏远农村地区,山区等半径,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 同时,践行普惠金融理念股票配资资金,深入实施贷款客户三年倍增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村信贷工作,对所有农户实行批量准入、批量准入。全省4061个行政村新增农业经营主体。 信贷客户总数已超过380万户,相当于全省每4户家庭中就有1户是农商行的贷款客户。 切实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全力打造“最贴近大地”、最贴近群众、最贴近小企业的“人民银行”。

(三)聚焦融资痛点,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

由于农村资产产权不明、价值评估困难、缺乏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等特点合作配资,“抵贷难”现象普遍存在。 为解决这一融资痛点,江西农村商业银行创新开发了多种特色金融产品,如推出全国首单“畜禽智慧洁养贷”、完善登记及交易转账平台等。畜禽养殖业经营权抵押、质押。 ,形成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探索“绿色金融+生态补偿”机制,推出“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盘活森林资源,实现“沉睡资产”的生态价值; 推广“乡村振兴贷”、“百福农权贷”等特色信贷产品,重点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研发“惠农网贷”等纯线上、无抵押的贷款产品,可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随时随地满足农民小额资金需求,提高贷款可得性;发行“乡村振兴主题卡”等专项支付产品,推动移动支付向县域农村延伸。

(四)履行社会责任,聚焦乡村振兴短板

2020年11月,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 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虽然实现脱贫,但发展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薄弱。 它们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 为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江西辖内农村商业银行坚持脱贫不脱责、脱贫不脱援、扶贫不脱贫的方针。加强对稳就业、产业发展、搬迁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引导脱贫群众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带动群众脱贫持续向好。增加他们的收入并逐渐致富。 截至2023年8月底,全省小额信贷90%以上发放给脱贫群众,支持44万户稳定脱贫,建立扶贫衔接点712个,扶贫对象7.4万户。接户继续推动扶贫地区发展。 农村全面振兴,增强农商实力。

问题与困难

总体来看,近几十年来,农村金融在信贷投放、融资覆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金融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调查也发现,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点,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有效信用不平衡、不足

一是涉农贷款增速放缓。 从江西辖内农村商业银行来看,涉农贷款余额虽然逐年增长,但增速放缓,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二是信贷需求挖掘不够深入。 据统计,目前江西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地区有效信贷覆盖率不足三分之一,信贷利用率仅为63.3%。 同时,贷款客户数在1000人以下的分支机构有541家,其中农村分支机构351家,占比64.9%,挖掘农村市场金融需求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是现代农业支撑力度不够。 农商银行凭借多年来扎根农村的地缘优势,与传统农业客户保持着稳定的信贷关系。 但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出现的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三产融合发展等新产业、新产业不感兴趣。 业务支撑不够。

(二)农村基层客户对接难

首先,农村空心化导致基本客户流失。 随着农村空心化、农民市民化、留守群体老龄化,原有的适贷群体(50、60后客户)将逐渐退出贷款群体,农商行的基础客户群将会丢失和破碎。 其次,各大银行的下沉导致市场竞争加剧。 近年来,各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布局农村金融市场,着力降低业务重心,依靠技术、成本、利率、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挖角现有农村金融市场。农村商业银行优质客户。 截至2023年6月末,农村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市场份额从2019年末的37%下降至28.7%。 同期,各大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市场份额从2019年末的27.9%上升至39.1%。 “一降一升”的背后,折射出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是获客渠道缺乏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传统优势减弱。 随着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农商行依靠网点获客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 客户经理“走出去”营销能力不足。 技术研发相对滞后,难以发现并联系有效客户。

(三)金融支农适宜性存在偏差

一是周期不合适。 农业产业发展具有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仍以短期贷款为主,与涉农主体授信期限不匹配。 同时,也增加了客户经理转账贷款的需求。 压力。 二是产品不合适。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规模化、产业化、合作化经营已逐步形成。 乡村振兴时代信贷需求不断扩大的同时,融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农民小额贷款的“短频快”。 “模式、同质化、单一的信贷产品已经不能有效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同时,金融产品研发过程中过于注重风险控制,准入门槛高,保障能力差。”要求严格,信息提供繁琐,造成“有产品无有效市场,有市场无相应产品”。客户需求逐渐多元化,传统存款、贷款、汇款服务难以满足客户对房产增值保值、信用卡等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

(四)金融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 金融服务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农村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完善等问题。 由于信用评估工作涉及人民银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乡镇等多个部门联动,成本巨大,权责界限不明确,信用评估结果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不明显。 据统计,全国2.3亿户农户中有近42%未纳入信用评估范围,“信用盲点”依然较多。 二是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 农业产业的发展取决于自然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和经营管理因素。 其不确定性较大,对财务风险管控要求较高。 农村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客户经理人工审核、审批来识别客户风险。 风控体系、人才、机制协同防范和快速反应能力不足,难以全面掌握和有效控制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和客户异常情况。 三是信用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 目前,银行、保险、融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合理分担风险的可持续合作模式尚未建立,缺乏风险转移机制和风险分散渠道。 比如,为支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商业银行发放了大量政策性贷款。 此类贷款偿还程序复杂、流程繁琐、条件苛刻,不良贷款风险难以及时有效化解。

对策与建议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必须全面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政治本位、以人为本。金融工作性质,服务农村。 振兴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使命,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村金融发展道路。

(一)坚持定位优化金融供给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全力保障重点地区供应。 坚定不移支持农业和小企业定位,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水平,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巩固扩大脱贫成果,提升农村产业水平。 金融支持质量发展、宜居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 以江西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十四五”期间计划投入1万亿元乡村振兴贷款,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更好地服务“三农”领域。满足他们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

二是重点产业深度融合。 坚持产业导向、金融为工具,将政府产业规划引导与当地现有产业基础相结合,充分发挥农商行地域熟悉、决策机制快捷的优势,加强银行间的整合联动加强政府、企业的协调配合,继续加大对种业、果业、蔬菜、油茶等农业优势产业的信贷支持。 以产业繁荣为重点,制定乡村振兴产业扶持实施方案,集聚至少一类地方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强化对地方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支持,为地方产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三是重点人群精准滴灌。 综合用好小额农信贷款、财政授信惠农等优势支持农产品,加大对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民和贫困户。 、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扶持。 通过扩大信用贷款、增加首次借款人、提高贷款限额、降低融资成本等金融“组合”,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发挥优势,扩大乡村振兴财政援助范围

一是实施客户拓展基础工程。 要坚持把增加金融客户特别是贷款客户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 针对存量客户,我们提供精细化管家式服务怎么配资,充分挖掘并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授信和中间业务需求; 对于流失的客户,我们提供保单产品、利率优惠、额度增加、金融服务等良好回报文章; 针对首次贷款客户特别是新公民客户,适当降低信用贷款门槛,创新“新公民贷”等专项信贷产品,不断扩大首次贷款客户信贷覆盖面和信贷利用率。

二是实施整村信用提升工程。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聚焦乡村振兴和整村信用,与当地党政、担保机构共建公共涉农信息数据平台,着力解决农村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将价格合理、便利性、功能性结合起来,综合金融服务深入农村,着力推动涉农贷款扩容增量、提质增效,提高金融供给质量以及金融服务的平等性。

三是实施普惠服务拓展工程。 加强与海外商会、行业协会的沟通,通过座谈会、推介会等方式加深合作关系,掌握海外拓展人员信息和服务需求信息,利用线上产品对海外人员进行网上营销,或者到我们网站在农民工聚集地区开展大宗海外营销,进一步增加海外联系频次和深度,让服务“走出去”“请客户进来”,打造围绕客户暖心的银行品牌。

(三)优化机制,激发金融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推进精细化管理。 继续优化考核指标和单价,列出单独授信额度,设置单独考核指标、单一审批权限、单独资金定价,根据业务规模、竞争环境、社会责任等因素对乡镇网点实行差别化考核单价引导信贷资金、金融资源稳步向基层一线和乡村振兴领域倾斜。 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考核,提高贷款日均利差、贷款利差单价,增强可持续金融服务能力。 适度提高涉农贷款风险承受能力,探索简单易行、客观可量化的尽职调查标准、豁免情况和责任要求,加快实施涉农贷款尽职调查豁免制度,切实让基层群众敢贷、肯贷、能贷、俱乐部贷。

二是落实合作联动机制并融入地方治理。 围绕党政需求,与地方政府探索“党建+普惠金融”模式,向各行政村派出财务参赞或财务“村官”,借助外部力量共同推进工作; 开展“党建+金融”与村委会“夜校”活动,加大政策产品和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农民金融素养。 以行政村设立的金融服务点为堡垒,加强对合作商户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周边农户、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接走访期货配资网,延伸服务阵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覆盖面和覆盖面。为农民服务。 满意。 例如,江西省辖内农商行正计划在人口集中的村庄等地区选址,建设1000个集金融、电商、物流、民生、金融等为一体的高品质“农商站”。和政府服务,将其打造成为连接千家万户的金融纽带。

(四)打造特色,完善乡村振兴服务金融救助

一是强化品牌特色。 支持农村和小企业是农商行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底气。 要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亲民、熟悉地方、机制灵活、决策迅速等优势,打造“小而美、普惠利”的行业特色。 以江西为例,全省农村商业银行正在深入实施“百十”工程。 全省已有86家农村商业银行服务100个县市,2300多家分支机构网点覆盖所有乡镇和主要城市街区,1.4万个金融服务点延伸到行政村和社区,形成了百队竞逐、千人竞逐的景象。千帆竞发,万山盛行。

二是开发直播产品和服务。 针对农村空心化、农民市民化、农业风险抵御能力弱等问题,在推广整村授信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引入整村担保增信机制,打造农村信用增信机制。乡村振兴配套信贷产品。 积极响应融资配套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扩大以农村产权确权发证、抵押登记、流转交易、评估处置机制为基础的农业农村抵押贷款范围,盘活农村沉睡资源,打通转化。资源、资产、资金的渠道。

三是优化生态场景。 我们坚持拓展支付渠道、构建生活场景、深化金融服务、跨境生态融合,用“金融+场景”的方式全面服务农村客户的衣食住行娱乐等。深入打造“农村金融生活圈”。 丰富电子社保卡和乡村振兴卡功能,打造核心支付载体,推动电子社保卡在医疗健康、公共服务、交通、旅游、文化体验、福利补贴等全场景应用。创业融资。

(五)管控风险,夯实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基础

一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特别是客户第一还款来源,加强与村委会沟通和背景调查,重点对品格、信誉、家庭关系、资产、存款等关键因素进行判断,并且真实、全面,准确反映农户基本情况和信用状况,把控客户准入,从源头有效防控风险。

二是实行智能化风控管理。 结合农业产业、农村经济状况、农户经营状况特点,开发建设客户风险识别、重大风险报告、风险交易预警等智能化综合风控系统,提高农村金融风险预警和预警水平。风险监控能力。

三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建立金融、银行、担保、保险等农业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确定合理的信用风险损失分担比例。 加强与省高院、省政府部门、相关担保机构的沟通协调,协调成员银行提高偿付效率,化解处置不良贷款。

主要参考

①杨国庆。 财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20.

②王晓华,杨玉琪配资加盟,程璐。 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与对策[J]. 西南大学学报. 2021 年。

③李珍、高启胜、荣蕾。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村金融研究。 2022(03)。

④雷洪波、王家齐、张宇飞、杨永胜。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J]. 金融经济学。 2023(08)。

文章原创于金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http://haimianbeibei.com/